中藥進補前先辨症
2020/5/8

中藥進補前先辨症

 

1氣虛

參類、紅景天、淮山

【典型症狀】面色晄白、萎黃,少氣乏力、低聲氣怯、少言懶行,動輒出汗、容易感冒等。

對於普遍的氣虛人群,在日常的飲食中可適當用補氣類的藥物做藥膳,如參類(人參、高麗參、西洋參、黨參)、黃芪、紅景天、淮山、蓮子。

要注意的是,參藥力兇猛,在家中進補人參時,如果沒有醫生的處方,要注意一次少吃一點,以小於2克為宜,兩次之間至少間隔2~3天。可以將人參用開水沖泡,也可以放到湯和粥中燉煮,採用這種進補方式較為溫和。還需要注意,人參忌與生蘿蔔同食,因為人參大補元氣,蘿蔔耗氣,同時服用的話,一補一破,人參就起不到滋補的作用。有熱症、心悸、失眠、口舌乾燥、大便乾結、血壓高、血糖高等病症的人,應忌食人參。

 

2血虛

紅棗、枸杞、阿膠

【典型症狀】臉色萎黃、蒼白,爪甲蒼白,心慌心悸、頭暈目眩,失眠多夢、皮膚乾燥,女性月經量少、不孕不育等。血虛者可以多用紅棗、枸杞等藥膳,適當進補首烏、阿膠、鹿角膠、三七等藥物,也有一定的補血養血作用。

要注意的是,何首烏有生首烏和制首烏的區別。冬季進補一般採用制首烏。可以用泡水喝的方式進補,也可以加入米粥中食用。制首烏有一定的補腎功效,腎虛患者在冬季可以適當服用,但在沒有醫生診斷的情況下,不宜大量服用。每次泡水不宜超過1片,兩次服用之間至少間隔2~3天。

 

3陽虛

鹿茸、蛤蚧

【典型症狀】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,舌淡而胖或有齒痕,小便清長、大便溏稀,腹瀉、脈沉無力、腰膝酸軟。

陽虛是陽氣不足或功能衰退的表現,先天陽氣不足是一大原因。另外,久病不愈、營養不全、長期勞累損耗過大、生活不規律、性生活過於頻繁等,都可能造成陽虛。秋冬外界陽氣日漸減退,陽虛者更需進補。

補陽的中藥材包括:杜仲、山茱萸、鹿茸、蛤蚧等,可根據體質需求選擇。

 

4陰虛

麥冬、石斛、百合

【典型症狀】低熱或潮熱、兩顴紅、五心煩熱,口乾、咽燥,舌紅、舌質瘦或舌面有裂紋、舌無苔或少苔,盜汗、遺精、脈細數。

陰虛者可多用滋陰類藥膳,如沙參、麥冬、枸杞子、銀耳、百合,也可以進補中藥材石斛、黃精、鱉甲膠、龜板膠。

枸杞子在飲食中很常見,平時燉煮菜餚的時候,放上幾粒都沒問題,也可以用來泡茶。一般人均可服用,體質虛弱、抵抗力較差的人尤為適宜。但是,脾虛有濕及瀉泄者,不宜吃枸杞子。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15g左右的枸杞子較為合適。

 

5陰陽兩虛

雪蓮、冬蟲夏草

【典型症狀】有陰虛又有陽虛,稱陰陽兩虛,其主要表現為:既怕冷又怕熱,冬天特別怕冷,夏天又特別怕熱。進補宜採用陰陽並補,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。適合進補的中藥包括:雪蓮、冬蟲夏草。服用冬蟲夏草補虛要因人、因病而異。冬蟲夏草的食用方法很多,可與老鴨煲湯喝,也可泡茶或泡酒。但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和兒童、孕婦、感冒發燒及腦出血的人不宜用冬蟲夏草。

 

6氣血兩虛

靈芝、當歸

【典型症狀】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、白細胞減少症、血小板減少症、大出血後、婦女月經過多者等,其主要表現為:既有氣虛的表現,又有血虛的表現。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、培補氣血、氣血並補。

可以進補的中藥材:靈芝、當歸、龍眼肉、紫河車。

 

tips

進補前先辨體質

一般來講,滋補功效越大的藥物,副作用也越大,食用起來越要謹慎。如果你打算使用藥物進補,在第一次進補前,應該找一個專業的中醫醫生診斷一下,判斷您的體質,告訴您該吃哪些藥材,什麼時候吃,吃的量多少。

 

***  (以上內容僅作參考)

澳洲雪梨知用校友會郵寄信箱
Postal Address: 35, First Avenue, Campsie, NSW2194